第 131 章節
關燈
小
中
大
了那婆子雲雲。
彼時家父和家母則商議著如何定一去留。船行多日,家母已經受不了風浪顛簸,時時犯嘔作吐,非但飲食飯漿不能在腹中稍留,最後連黃綠膽汁都吐得竭澤涸轍,眼見是撐不住了。家父叫那天夜裏的一幕殘殺嚇涼了心,自然也以為該及早下船登岸,另覓棲枝。可是引介他上船的人不明不白地枉送了性命,司令官和艦長——乃至於“哼哈二才”——會放他一條什麽樣的生路呢?家父若驟爾去辦什麽離艦入境的手續,難道不會吃他們再拿問一場、又落一個陣前脫逃的罪名嗎?正躊躇懊惱之際,帆布篷突地掀開,天光炫然搶入,棚外歪探著一條人影,居然是那施品才。家父慌忙斂襟起立,未料那施品才卻笑盈盈地咳了幾聲,問道:“您老若是想去臺灣,我給您老辦手續去。”
當下如蒙大赦的家父無暇深思:這些行事詭譎莫測之人如何就這麽輕易地開脫了他?及至手續辦妥,兩個和他曾有一面之緣的校級軍官負責唱名核發臺灣入境簽證之際,他才發現:不只是他和家母獲準離艦,另外還有九名與他在青島同桌吃過一頓飯的人物也冒出來了。在臨行之夜的筵席上,家父鼻梁上少副眼鏡,腦海中多份擔憂,只顧著盤算去留之計,未遑註意其他,是以對同行者究竟是些什麽角色其實全無印象。這回一唱名,瞅見幾張似曾相識的面孔,才忽地想起來——只不過這麽一留神,竟又瞧出了蹊蹺——猶憶行前那“幫朋”曾經語及,同行者乃是青島地面上一些“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在幫前人”。家父自忖讀過幾年師範、祖上不知幾代以外也確有像張蔭麟之流在朝貴為天子師的京官兒;然而若不把“滿腹經綸”當成過耳可忘的瞎恭維,甚至認真以之自況,則未免忘形了。可是放眼細觀那九人,其中有兩個婦道,皆是村姑模樣。一個似乎懷著身孕,年約二十上下,滿面病容愁色,更添幾許粗夯之氣。另一個年歲不下四十的,頭上草草裹了塊青巾,難掩一叢焦黃虬結的亂發,右腿顯見已然瘸跛多時,看情狀,應該也是個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的嫠婦。在這瘸婦人身後還翳著個年約十二三歲的男孩兒,高額隆準,儀表倒非凡品,只可惜一雙黑瞳不時地閃爍游移,神色也顯得陰郁不定。非但這三人不似“滿腹經綸”之輩,另外六個看來更頗類胡匪響馬者流了——或許是半個多月以來在這汪洋大海之中餐風宿露,未暇櫛沐所至。家父不知道自己的體面如何,卻不管怎麽看那六人都覺極不順眼。
第一個年紀也在四十左右,臉上生著無數麻斑和兩道奇長的壽眉,穿了身藏青色的中山裝、土黃卡其布褲,已然頗經年月,邊邊角角磨損之處不知凡幾。此人要算是六人之中較斯文沈靜的——鼻梁上掛著副度數不比家父淺的近視鏡,孑立於人圈以外稍遠之處,手中握著柄放大鏡之類的工具,正讀著一本不知內容為何的小書冊。
另一個看來也與他人不甚熟識、熱絡的是個身形十分頎長的高個兒,歲數恐怕要比頭一個還要略長五六歲。只他手裏隨時舞拶著兩支銀筷子,無論是仰觀穹宇、俯覽波濤,時時流露出一股頑皮歡快的佻達模樣兒,是以倒顯得不如前者老成。這人只顧俯身同那皺眉苦臉的年輕孕婦說話,似要逗她一展愁容。未料那孕婦鼻頭一紅、眼眶一潤,竟哭出聲來。倒是這大個子渾不以為意,仍自說笑不歇;看得一旁的家父不覺火冒三丈,直欲沖身上前教訓幾句。無奈再思之下,又覺得這麽不分青紅皂白、趨管閑事,未免忒嫌莽撞,遂扭頭回身,假作不見。
另一廂的四人則像是一夥舊識,粗看眉目,年齒多在四十上下。一個紫臉漢子穿著一襲連身長袍,生得亦十分魁梧。他一面同其他人說著話,一面不停地搖晃著一只虛虛握住的右掌——看那姿態,猶似淩空運筆、正寫著一個又一個無形無狀的字體。要說這人腹中有什麽經綸,倒也窺看不出。盡他唇上頷下一大圈兒又濃又密的胡髭,望之便不似善類。
站在這紫臉大胡子左邊的是個相貌更為奇古的怪人。此人兩撇八字眉活似戲臺上專扮贓官的三花臉,卻長了只又挺又長的懸膽鼻,鼻根發自眉心,眉毛以上寸發未生,現成是個牛山濯濯的禿子,正扯直嗓子同他對面一人在爭議著:“我不過是依天象說人事,天象所布列的是什麽,我便說什麽。你信便信了,不信也就不信,怎麽誣我造謠?如今咱們‘身在曹營’,這不是陷我入罪麽?”
站在紫臉大胡子右邊的是下巴上生了一叢黃色短須的漢子,相較之下,身形略微矮些,一張嘴露出兩枚又長又白的門牙,也不甘示弱地嗆了回去:“人家孝胥老弟只身來了,妻兒音信杳然,心下豈有不忐忑之理?你若是個識相的,便學咱們這些肉骨凡胎之人,盡把些教人安心的話兒說幾句。什麽‘一年生死兩茫茫/萬裏秋荻莫思量/漢祚雕零辭故壘/偏聽斷雁滯蠻荒’?分明是沮喪人家夫妻父子團圓的巴望。你不說,人家會當你個啞巴麽?”
“這有什麽好沮好喪的?”禿子抗聲頂回,氣勢更盛了些,“象辭是這麽說的,我總不能給改了罷?再者,依此行所見所聞而言,這詩意也無不吻合。此外,我說‘一年生死兩茫茫’,而非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孝胥難道不該稍事寬心麽?忍它個一年,一家人也就好生團聚了,這不也是番巴望麽?你‘癡扁鵲’既不知天、亦不知人,三字合該只當得一個‘癡’字。”
被喚做“癡扁鵲”的大板牙正待分辯,卻聽背對家父一名赤頸赤耳、想來是張關紅臉的漢子忙勸解道:“小弟家務就讓小弟一人掛心罷了,兩位兄長切莫為此傷了和氣。”
禿子哪裏肯讓?又口沫橫飛吐訴了一陣,好半晌才讓紫臉大胡子給勸住。其間家父著意思忖了一回,想那七言絕句不過就是江湖術士割裂采擷些前人名句而來的文字游戲。首句竄蘇東坡悼亡之作《江城子》的“十年生死兩茫茫”而來。二、三句中的“秋荻”、“漢祚”、“故壘”又是侵奪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的“故壘蕭蕭蘆荻秋”和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的“運移漢祚終難覆”而來。至於末句,則分明是挖鑿了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的首尾句意,拼湊“城上高樓接大荒”和“猶自音書滯一鄉”而成的。倒是這幾首古人佳構非悼亡、懷古,即是遠地相思之作,被這兩人把弄來、說解去,當真略有些許慨陳當前處境的意思。家父為之一沈吟,暗道:莫非此去竟須經年?轉念及此,不免益發煩躁,再打量這些人物,更不覺他們有什麽“滿腹經綸”的氣質,倒是洋溢著幾分劍拔弩張的草莽味,嗅之頗為厭惡起來。
正這麽百無聊賴的時分,那廂唱名的校級軍官喊集諸人,一一發給簽證,第一個是那紫臉大胡子,他叫錢靜農。次一個是黃須大牙的漢子,他叫汪勳如。第三個是禿子趙太初,第四個則是赤臉而看來年事較輕的孫孝胥。第五個是身長近七尺、手持銀筷的魏誼正。第六個是在遠處憑欄讀書的李綬武。第七個才輪到家父,可人家唱出來的名字卻非“張啟京”,而是“張逵”。家父四顧茫然,正不知該不該應個喏,那軍官卻賠個笑臉,步上前來,將兩份簽證雙手捧至家父面前,低聲道:“司令官特別吩咐,給科長改個名字;過往種種,便無須計較了。司令官還要我轉告科長:‘逵’這個字是極好的;四通八達,悠游自在。您和夫人到了臺灣,便重新做人了。”
接著,那軍官又唱了兩婦人和少年的名字,並稱那少年“小少爺”。只當時家父滿心疑慮憂忡,並未分神留意,還道是什麽落難的大戶人家,也頂了老漕幫前人名義上船來的“幫朋”之流。對家父而言,叫人不由分說便給改了個名字的這件事是極其嚴重的,他越想越不能甘心,遂返身疾趨,直奔官廳而去——也就因之而與同席覆共渡的這一批人錯身相失,未及結識。
至於司令官方面,給家父的答覆卻十分難堪。他擠眉弄眼地從抽屜裏抱出一大疊活頁公文紙穿繩裝訂的名冊,語帶譏誚地對家父說:“你科長閣下要是看這‘逵’字不順眼,我這兒還剩下一些字,你盡著挑,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彼時家父和家母則商議著如何定一去留。船行多日,家母已經受不了風浪顛簸,時時犯嘔作吐,非但飲食飯漿不能在腹中稍留,最後連黃綠膽汁都吐得竭澤涸轍,眼見是撐不住了。家父叫那天夜裏的一幕殘殺嚇涼了心,自然也以為該及早下船登岸,另覓棲枝。可是引介他上船的人不明不白地枉送了性命,司令官和艦長——乃至於“哼哈二才”——會放他一條什麽樣的生路呢?家父若驟爾去辦什麽離艦入境的手續,難道不會吃他們再拿問一場、又落一個陣前脫逃的罪名嗎?正躊躇懊惱之際,帆布篷突地掀開,天光炫然搶入,棚外歪探著一條人影,居然是那施品才。家父慌忙斂襟起立,未料那施品才卻笑盈盈地咳了幾聲,問道:“您老若是想去臺灣,我給您老辦手續去。”
當下如蒙大赦的家父無暇深思:這些行事詭譎莫測之人如何就這麽輕易地開脫了他?及至手續辦妥,兩個和他曾有一面之緣的校級軍官負責唱名核發臺灣入境簽證之際,他才發現:不只是他和家母獲準離艦,另外還有九名與他在青島同桌吃過一頓飯的人物也冒出來了。在臨行之夜的筵席上,家父鼻梁上少副眼鏡,腦海中多份擔憂,只顧著盤算去留之計,未遑註意其他,是以對同行者究竟是些什麽角色其實全無印象。這回一唱名,瞅見幾張似曾相識的面孔,才忽地想起來——只不過這麽一留神,竟又瞧出了蹊蹺——猶憶行前那“幫朋”曾經語及,同行者乃是青島地面上一些“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在幫前人”。家父自忖讀過幾年師範、祖上不知幾代以外也確有像張蔭麟之流在朝貴為天子師的京官兒;然而若不把“滿腹經綸”當成過耳可忘的瞎恭維,甚至認真以之自況,則未免忘形了。可是放眼細觀那九人,其中有兩個婦道,皆是村姑模樣。一個似乎懷著身孕,年約二十上下,滿面病容愁色,更添幾許粗夯之氣。另一個年歲不下四十的,頭上草草裹了塊青巾,難掩一叢焦黃虬結的亂發,右腿顯見已然瘸跛多時,看情狀,應該也是個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的嫠婦。在這瘸婦人身後還翳著個年約十二三歲的男孩兒,高額隆準,儀表倒非凡品,只可惜一雙黑瞳不時地閃爍游移,神色也顯得陰郁不定。非但這三人不似“滿腹經綸”之輩,另外六個看來更頗類胡匪響馬者流了——或許是半個多月以來在這汪洋大海之中餐風宿露,未暇櫛沐所至。家父不知道自己的體面如何,卻不管怎麽看那六人都覺極不順眼。
第一個年紀也在四十左右,臉上生著無數麻斑和兩道奇長的壽眉,穿了身藏青色的中山裝、土黃卡其布褲,已然頗經年月,邊邊角角磨損之處不知凡幾。此人要算是六人之中較斯文沈靜的——鼻梁上掛著副度數不比家父淺的近視鏡,孑立於人圈以外稍遠之處,手中握著柄放大鏡之類的工具,正讀著一本不知內容為何的小書冊。
另一個看來也與他人不甚熟識、熱絡的是個身形十分頎長的高個兒,歲數恐怕要比頭一個還要略長五六歲。只他手裏隨時舞拶著兩支銀筷子,無論是仰觀穹宇、俯覽波濤,時時流露出一股頑皮歡快的佻達模樣兒,是以倒顯得不如前者老成。這人只顧俯身同那皺眉苦臉的年輕孕婦說話,似要逗她一展愁容。未料那孕婦鼻頭一紅、眼眶一潤,竟哭出聲來。倒是這大個子渾不以為意,仍自說笑不歇;看得一旁的家父不覺火冒三丈,直欲沖身上前教訓幾句。無奈再思之下,又覺得這麽不分青紅皂白、趨管閑事,未免忒嫌莽撞,遂扭頭回身,假作不見。
另一廂的四人則像是一夥舊識,粗看眉目,年齒多在四十上下。一個紫臉漢子穿著一襲連身長袍,生得亦十分魁梧。他一面同其他人說著話,一面不停地搖晃著一只虛虛握住的右掌——看那姿態,猶似淩空運筆、正寫著一個又一個無形無狀的字體。要說這人腹中有什麽經綸,倒也窺看不出。盡他唇上頷下一大圈兒又濃又密的胡髭,望之便不似善類。
站在這紫臉大胡子左邊的是個相貌更為奇古的怪人。此人兩撇八字眉活似戲臺上專扮贓官的三花臉,卻長了只又挺又長的懸膽鼻,鼻根發自眉心,眉毛以上寸發未生,現成是個牛山濯濯的禿子,正扯直嗓子同他對面一人在爭議著:“我不過是依天象說人事,天象所布列的是什麽,我便說什麽。你信便信了,不信也就不信,怎麽誣我造謠?如今咱們‘身在曹營’,這不是陷我入罪麽?”
站在紫臉大胡子右邊的是下巴上生了一叢黃色短須的漢子,相較之下,身形略微矮些,一張嘴露出兩枚又長又白的門牙,也不甘示弱地嗆了回去:“人家孝胥老弟只身來了,妻兒音信杳然,心下豈有不忐忑之理?你若是個識相的,便學咱們這些肉骨凡胎之人,盡把些教人安心的話兒說幾句。什麽‘一年生死兩茫茫/萬裏秋荻莫思量/漢祚雕零辭故壘/偏聽斷雁滯蠻荒’?分明是沮喪人家夫妻父子團圓的巴望。你不說,人家會當你個啞巴麽?”
“這有什麽好沮好喪的?”禿子抗聲頂回,氣勢更盛了些,“象辭是這麽說的,我總不能給改了罷?再者,依此行所見所聞而言,這詩意也無不吻合。此外,我說‘一年生死兩茫茫’,而非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孝胥難道不該稍事寬心麽?忍它個一年,一家人也就好生團聚了,這不也是番巴望麽?你‘癡扁鵲’既不知天、亦不知人,三字合該只當得一個‘癡’字。”
被喚做“癡扁鵲”的大板牙正待分辯,卻聽背對家父一名赤頸赤耳、想來是張關紅臉的漢子忙勸解道:“小弟家務就讓小弟一人掛心罷了,兩位兄長切莫為此傷了和氣。”
禿子哪裏肯讓?又口沫橫飛吐訴了一陣,好半晌才讓紫臉大胡子給勸住。其間家父著意思忖了一回,想那七言絕句不過就是江湖術士割裂采擷些前人名句而來的文字游戲。首句竄蘇東坡悼亡之作《江城子》的“十年生死兩茫茫”而來。二、三句中的“秋荻”、“漢祚”、“故壘”又是侵奪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的“故壘蕭蕭蘆荻秋”和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五》的“運移漢祚終難覆”而來。至於末句,則分明是挖鑿了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的首尾句意,拼湊“城上高樓接大荒”和“猶自音書滯一鄉”而成的。倒是這幾首古人佳構非悼亡、懷古,即是遠地相思之作,被這兩人把弄來、說解去,當真略有些許慨陳當前處境的意思。家父為之一沈吟,暗道:莫非此去竟須經年?轉念及此,不免益發煩躁,再打量這些人物,更不覺他們有什麽“滿腹經綸”的氣質,倒是洋溢著幾分劍拔弩張的草莽味,嗅之頗為厭惡起來。
正這麽百無聊賴的時分,那廂唱名的校級軍官喊集諸人,一一發給簽證,第一個是那紫臉大胡子,他叫錢靜農。次一個是黃須大牙的漢子,他叫汪勳如。第三個是禿子趙太初,第四個則是赤臉而看來年事較輕的孫孝胥。第五個是身長近七尺、手持銀筷的魏誼正。第六個是在遠處憑欄讀書的李綬武。第七個才輪到家父,可人家唱出來的名字卻非“張啟京”,而是“張逵”。家父四顧茫然,正不知該不該應個喏,那軍官卻賠個笑臉,步上前來,將兩份簽證雙手捧至家父面前,低聲道:“司令官特別吩咐,給科長改個名字;過往種種,便無須計較了。司令官還要我轉告科長:‘逵’這個字是極好的;四通八達,悠游自在。您和夫人到了臺灣,便重新做人了。”
接著,那軍官又唱了兩婦人和少年的名字,並稱那少年“小少爺”。只當時家父滿心疑慮憂忡,並未分神留意,還道是什麽落難的大戶人家,也頂了老漕幫前人名義上船來的“幫朋”之流。對家父而言,叫人不由分說便給改了個名字的這件事是極其嚴重的,他越想越不能甘心,遂返身疾趨,直奔官廳而去——也就因之而與同席覆共渡的這一批人錯身相失,未及結識。
至於司令官方面,給家父的答覆卻十分難堪。他擠眉弄眼地從抽屜裏抱出一大疊活頁公文紙穿繩裝訂的名冊,語帶譏誚地對家父說:“你科長閣下要是看這‘逵’字不順眼,我這兒還剩下一些字,你盡著挑,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